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尊龙亚洲第一帅 > 新闻动态 > 1964年,刘伯承突然到哈军工视察,刘太行疑问:我爸爸怎么来了?
1964年,刘伯承突然到哈军工视察,刘太行疑问:我爸爸怎么来了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11    点击次数:62

  

专注历史战役,深入探索,发现更多引人入胜的人物传奇!

【前言】

1939年3月,刘太行于太行山一二九师师部诞生。彼时刘伯承因公务在外,汪荣华独自迎接首个儿子,内心充满喜悦。

汪荣华致信刘伯承报喜,刘阅后甚悦,即刻回信致意并命名幼子刘太行。时太行山区局势险恶,日军频扰,二人公务繁忙,照料婴儿颇为不便。

1940年夏,刘太行逾周岁。徐向前接令自山东赴延安,途经太行山。刘伯承托其带儿至延安,交由朱德照料。

百团大战期间,徐向前赴延安,需穿越日军多道封锁线。为隐蔽行踪,他带领团队携一岁婴儿徒步一月,终达延安。

到延安后,刘太行入延安保育院,该处有许多领导人的子女。朱德与康克清于周末或闲暇时,会将刘太行与罗瑞卿长子罗箭带回家中照看。

朱德与康克清暂无子女,大女儿朱敏在苏联,故常接前线战友的孩子到家中。孩子们亲切地称朱德为“朱爸爸”,康克清为“康妈妈”。

【刘太行不认识父亲,问刘伯承要手枪看】

一年后,刘伯承与汪荣华诞下一女,名刘华北。待女儿稍长,夫妇二人将其送至延安保育院,与兄长一同抚养。

1943年,刘伯承夫妇回延安,得见刘太行。保育院阿姨带出太行与华北,所长即道:“太行、华北,爸妈来看你们了。”

刘华北年幼,言语不清。刘太行已懂事,面对两陌生人,一时愣住。片刻后,他低声问:“我们父亲是刘伯承、朱德,那他们是谁?”

刘伯承被儿子逗乐,上前几步道:“我正是刘伯承。”

刘太行抬头言道:“我父亲刘伯承正在前线作战,无暇归家。”

刘伯承严肃地向儿子说明:“我刚从前线返回。”

刘太行心存疑虑,反问道:“怎会如此?你既已归来,那谁来抗击日寇?”

刘伯承耐心解释:“邓小平、李达等众多八路军都在抗日。父亲此行是遵命参会,会后便需重返前线。”

刘太行执着追问:“然而,我并未听朱爸爸提及此事。”

刘伯承说:“此为军事机密,你朱爸爸不会向你透露。”

刘太行问:“你从前线归来,为何未见枪支?”

刘伯承无奈之下,掀开衣襟,向儿子展示自己随身携带的配枪。

刘太行见到枪,面露兴奋之色,说道:“能否让我看看这枪?”

刘伯承略显迟疑,随后抽出手枪,卸下子弹,递予儿子道:“看看吧。”

刘太行高兴地接过手枪,细细端详后道:“真美观,这是勃朗宁吗?”

刘伯承点头赞许:“不错,这小子颇有眼光,确实识货。”

刘伯承望向所长,疑惑询问:“这些事,他是如何得知的?”

所长笑道:“我们这里有位男保育员,常给男孩子们讲述这些事。”

刘伯承对儿子道:“太行,可否将枪归还于我?”

小男孩虽流露出不舍之情,但仍听话地将手枪归还。

刘伯承接着询问:“我是否就是刘伯承的父亲?”

刘太行面露尴尬,吞吐道:“像。”

刘伯承苦笑抱怨:“看了许久,我只是像爸爸,却未被正式承认!”此言一出,所长与汪荣华皆忍俊不禁。

刘伯承夫妇于延安居住两年,期间抚养着兄妹俩。1945年夏,刘伯承将赴太行山,遂将刘太行托付给朱德照顾。

1946年,刘太行离延安赴河北邯郸,入当地农村小学就读。1949年,党中央迁北平,刘伯承为求学,让刘太行留京继续学业。

刘伯承因公务繁忙,常在全国奔波,刘太行初在北京时,寄居朱德家。因朱德家已有20余孩,难以容纳,后刘伯承安排他到邓小平家,由卓琳监护。

刘太行自幼与父亲相处时间甚少,更多陪伴在朱德身旁,故而一直称呼朱德为“朱爸爸”,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
上高中时,刘伯承将儿子接至南京就读。

【重视对儿子的教育,建议儿子上哈军工】

刘伯承虽工作繁忙,但对子女学业要求严格。刘太行十多岁时好动,常外出玩闹。刘伯承回京开会时必查课业,不在京则写信叮嘱儿子多读书。

刘伯承赴京开会,离京前夕午时,召儿女共餐。餐后,他取出一本《中国青年》,吩咐兄妹各自朗读一篇文章。

文章叙述教授之子犯罪受审后,父子俩进行了深刻交谈。刘伯承以此为例教育子女,强调要引以为戒。

父亲早年投身革命,现仍服务于党和国家,受优待。你们在北京叔叔阿姨家,受关爱但勿生骄狂。望勤学不辍,以真才实学立身。

上高中期间,刘太行广泛阅读,兴趣多样,目标不明。他与刘伯承谈及大学志愿时,表示倾向于选择文科。

刘伯承听后表示异议:“学文于你不利,你既无特殊才情,亦无圣人品德,还是选理科或技术,能自食其力为佳。”

1959年夏,刘太行将高中毕业升大学。刘伯承已闲居家中,父子再议升学事,刘太行询问父亲对其择校的意见。

刘伯承问:“你曾言欲从军,哈军工甚佳,可有意愿前往?”

五六十年代,哈军工由陈赓大将创办于1952年,备受欢迎。后多干部愿送子女就读。1970年,哈军工被拆分,迁往多地,影响力渐弱,终不复存在。

刘太行欣然接受父亲建议,报考哈军工并速获录取。他兴奋地告知父亲,刘伯承欣慰不已,勉励儿子到校后勤奋学习。

临行之际,刘太行与罗东进(罗荣桓元帅之子,同赴哈工大)探视病中的陈赓校长。陈赓热情洋溢地向他们介绍国际尖端武器,激发了二人的浓厚兴趣和奋进动力。

道别之际,陈赓戏言:“你俩有对象没?哈工大今年招了女生。别急谈恋爱,先专心学业,提升成绩。”

刘太行满怀激情报道入学,对军旅生活充满期待。但新生军训数日,他便尝尽苦头,训练极为严格且艰辛。

刘太行作为男孩,努力不懈。放假回家时,他向刘伯承诉说学习难题。刘伯承便以自己苏联军事学院的学习经历,激励儿子克服困难。

【刘伯承视察哈军工】

1964年7月16日上午,各系接到紧急通知,即刻集合学生与老师,于大楼前整齐列队,静候首长前来检阅。

学生迅速从教学楼和操场汇聚,纷纷询问是哪位首长到访。然而,不仅学生不知情,老师及多数校领导同样不了解情况。

列队完毕,几辆小车驶入校园,停于操场东南角。车门启,一位魁梧老者下车,戴眼镜,着浅灰中山装,脚踏黑皮鞋,持杖缓行,气势非凡。

老者渐近,学生看清后激动大喊:“是刘伯承元帅来了!”

队列开始躁动,刘太行惊异地站在其中,心中疑惑:父亲怎会前来?

刘太行未知父亲将视察学校,见父亲来很高兴,远望前方。刘伯承走近时,将手杖交予陪同,72岁的他在热烈掌声中,向学生敬了标准军礼。

刘太行首次接受父亲检阅,意义非凡,内心激动。同学们投来羡慕眼光,他略感羞涩,脸颊泛红。

刘伯承未对儿子特别关照,他精神饱满地向同学们讲话。午餐时,他在学校食堂用餐,饭后继续听取校领导的工作汇报。

下午,刘伯承参观重点实验室后,待视察接近尾声,才叫来儿子刘太行简短交谈。刘太行方知父亲此行旨在考察东北边防建设,并顺道访问哈军工。

刘太行见父亲面露疲惫,心生忧虑,父亲年迈,边防考察艰辛。果然,考察归京途中,刘伯承左眼眼压骤升,遂加速返京,入住北京医院诊治。

1916年,刘伯承讨伐袁世凯时右眼受伤,仅剩左眼视物。至1965年,其左眼亦失明,完全告别多彩世界。

刘太行在哈军工学习六年,毕业后入部队。曾任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、装甲兵作战部副部长、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等职,并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
刘伯承对长子刘太行甚感满意,刘太行亦敬爱崇拜父亲。刘伯承望子学工科,服务国家建设,刘太行不负所望。二人堪称新旧时代模范父子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